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0158262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咱家老宅院子前有三棵杨桃树,是我太爷爷年轻时栽下的。杨桃树长势很好,枝繁叶茂,虽然只有三棵,却有绿树成荫的茂盛感。杨桃树靠路边,是村里人闲话家常的聚集地,也是邻村人丈量路途的路标。每年七八月,杨桃多得压弯了枝头,路人伸手就能够到果实。杨桃树不仅全村人共享,常路过的邻村人也知道这杨桃可随意采摘,而常年坐在杨桃树前拄着拐杖的胖老头就是树的主人——我的太爷爷。
每一年,远离家乡的爷爷都会托人买上百斤粗盐埋在杨桃树根下,据说可以让果树多挂果且果实更甜美。在过去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村里人都笑话爷爷傻,说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也太糊涂,有这买盐的闲钱还不如买肉吃更实在。爷爷对这些奚落调侃置若罔闻,每一年春天,粗盐都很准时地埋到杨桃树下。来往杨桃树下歇脚的人都愿意跟太爷爷攀谈几句,每当有人夸他的杨桃树,太爷爷都得意地说,那是他远在云南的儿子买盐给他料理的。杨桃树下邻里间的嬉闹吵嚷给太爷爷枯燥生活带来许多生气。伴随着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太爷爷晚年生活大部份时间都在杨桃树抽枝、开花、挂果、落叶中消磨。太爷爷走后,杨桃树日渐凋零,以至不再挂果。村里人都说是因为爷爷没有再给杨桃树续粗盐,也有人说,树的灵魂跟着太爷爷一起走了。
小时候,在城里工作的父亲每年中秋节都能分到单位发的3斤月饼,每斤月饼4个,总共有12个。父亲要回来的那天,兄妹几人早早就在村口眼巴巴候着,等着接过父亲手里沉甸甸的网兜。月饼的油脂渗透过油纸,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勾引着孩子们肚里的馋虫。但无论孩子们怎么围着父亲转,月饼都不会先到咱们嘴里:要先给太爷爷太奶奶送去两个,给大伯家送去五个,最后剩下的五个才是咱家的。多年来孩子们也都习惯,好吃的东西都要先给老人们送去。这一年,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意中人,我曾打趣他:“我长相一般,智商一般,在人群中平凡又普通,是什么打动了你?”他说:“在你父亲生病的时候,全家人能齐心协力为老人奔波折腾,悉心照顾;兄妹间能相互体谅,共同配合,我想,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应该都挺能扛事儿。”
小时候一到暑假,父亲就把兄妹仨人送回乡下大伯家接受暑期劳动“继续教育”。大伯家的八亩水稻要趁着稻谷成熟时抢时间收割完,还要为赶上引水灌溉而抢时间插秧苗,这热火朝天的“双抢”着实让人真切体验到什么叫面朝黄土背朝天和汗流浃背。南方的七八月,烈日炙烤着大地,地里犹如大蒸笼一般酷热难耐,汗水一道道顺着额头划过脸庞的触感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一串串滴落地里的汗水凝聚成孩子们对艰辛的最早记忆。一天晚饭时,我不小心把几粒米粒掉落桌上,大伯见状,毫不迟疑地用筷子挑起掉落的米粒就往嘴里送,说:“娃儿呀,今天流的汗可能还换不来这几粒米,一粒都不能浪费呀。”那一年,在外工作的堂哥相好了一位外地姑娘,姑娘家条件比咱家好太多了,所以姑娘父母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堂哥带着我提着礼品到姑娘家里说情。姑娘父母虽然有些别扭,但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厚道还是为远道而来的我们准备了晚餐。饭桌上,我不小心掉下几粒玉米粒儿,堂哥和我都很自然地用筷子挑起掉落的玉米粒儿一粒一粒往嘴里送。姑娘家的长辈有些诧异地看着我们,虽然没说啥但眼睛里有些惊喜的亮光。第二天,姑娘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姑娘德高望重的大伯说,一看咱就是吃过苦的人家长大的孩子,知道爱惜粮食,品行应该不会太差。
虽然家里孩子多,但父母却从未秉承“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记忆中唯一一次被父母打,还是因为兄妹仨跟着邻居家的孩子到邻村偷红薯。红薯没挖几个,就被主人抓了个正着。主人看一群孩子把地挖得“千疮百孔”,气不打一气出,把其中一个孩子扣留做“人质”,让其他孩子去找家长拿50元钱来赎人。当天晚上我们仨破天荒挨了父母一顿“笋子炒肉”。这一顿打,并没有很疼,但因为是唯一一次被打,自尊心有些难以承受,也让咱们都刻骨铭心。父亲说,越是免费的东西,要付出的代价可能越大。成年以后,兄妹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使工作再便利,也坚决不敢要免费的“红薯”。咱们的生活都没有特别富裕,但也平静踏实,心安理得。
小时候,爷爷悄悄对我说,他有件传家宝,等他百年之后,要传给他最满意的孙子。我想,大哥是长孙,是村里最早的大学生,人又稳重又踏实,是家族眼里最优秀的孩子。按照老一辈传统重男轻女和长幼有序的观念,那这传家宝肯定给我大哥无疑。但事实上,咱家儿子并没有得到特别的优待。我和妹妹念完初中后,父母毫不迟疑地把我俩送去念高中。一个从农村转战城市一穷二白的工人家庭,要供一个孩子念高中已非易事。而在咱家,父母还供俩女儿读书的情况实在稀缺。旁人又对父亲戏谑起来:“老卢家的姑娘们可真矜贵,念完初中念高中,念了高中还要念大学,读再多书最后还不是嫁到别人家去,费那么大的劲儿干嘛?”面对这些调侃,父亲不曾争辩回应,一如当年爷爷买盐埋树面对他人奚落那样置若罔闻。我曾问过父亲,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父亲说,最有成就感就是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仨孩子都上了大学,数年里,他走在路上都昂首挺胸;他还说,儿子女儿都能齐头并进,谁也不用成为谁的负担,做父母的才算真正尽到责任。
孝敬老人、勤俭节约、不要不劳而获的东西、不重男轻女的品德在老卢家作为“传家宝”传了几代人,这几件“传家宝”随着时代变迁更显珍贵,值得咱家的孩子们身体力行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路桥四部 卢静
(编辑:张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