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一名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材料员开玩笑说他刚参加工作,他连忙否认,并细数他十多年来负责过的项目。说他刚参加工作其实是事出有因,当问起天天都在接触的具体数据时,硬是说不出个横折撇捺,这样和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有什么两样,不善于归纳总结,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精细化管理从何谈起?
一个项目,投入多少木枋、多少吨钢管、多少个扣件是我们实行精细化管理直面触及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框”作为依据,如果还是跟着感觉走,不够了就只管进,那么我们天天讲、月月说的精细化管理只是挂在嘴边、贴在墙上。实行精细化管理首要解决的是“框”的问题,这个“框”就是我们某项投入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准,这个数据书里没讲,纸上没写,不总结不会有,只存在于善于总结的人的脑袋里。
以层板、木枋投入为例,对近两年来几个施工项目的投入情况进行总结。项目一:建筑面积113800平方米,每平方投入25.37元;项目二: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每平方投入43元;项目三: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每平方投入21.9元。
为什么每平方的投入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回过头来进行分析:其一,项目一在进场前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过周密策划,进料时做到心中有数,过程组织到位,实际结果与预估相差无几;项目二在进材料时拍拍脑袋做决定,不够用了就进,结果吓人一大跳,与项目一相差近20元;项目三刚进场就大量进层板,对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及时阻止并对项目经理和劳务负责人罚款5万元,结果取得了每平方投入21.9元的好效果。其二,多20元,意味着我们要增加投入,给资金流带来困难,产生成本上升等连锁反应。但,只要脑袋里有这根弦,心中有这个“框”,如果是10万平方米的项目, 200万元就可以简单地省下来了,一年下来我们岂不是很富有。不怕“框”粗,精细化管理就是解决从粗到细的过程,没有粗就谈不上细,就怕是连“框框”都没有,停留在粗放的管理状态,还没沾到精细化管理的边。其三,综合这几年来施工项目的特点、结构类型,分析得出每平方投入28元这么一个数据(测算的再仔细点,过程控制到位,还有压缩的空间)。如果每个项目完工后把几大经济指标像竣工档案一样进行收集整理,配以科学分析,得出的数据会更科学、合理,更具有说服力。每人努力一点,精细化管理水平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其四,每个项目的投入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框”,暂且不管这个“框”是粗还是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寻找“框”,并把“框”逐步缩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有的项目可以做却不敢做,有的项目本可以赚五个点却只赚了三个点,明明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却又疏于总结,结果只有干瞪眼的份。聪明人不要被同一个石头绊倒,今天被这个石头绊倒了,就记住这个石头,明天被另一个石头绊倒了,就再记住它,几年后,被绊倒的机率就不大了。夯实常规管理,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有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是精细化管理的精要所在。从现在开始,今年规范层板、木方,明年规范钢筋的损耗率,如果真正做到“五金油杂”都有“框”时,我们离精细化管理就不远了!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第一直管项目部经理 李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