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我的故事

  • 【字号:
  • 阅读:4743
  • 发布:2017-05-15
  • 来自:第一安装直管项目部 杨扬 (责任编辑杨哲)
  •     有这样一个地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个地方叫得禄乡;有这样一群人,离家几百里路,带着责任与担当,来到这大山深处,只为让这里的人们过得更好。这一群人叫建投人,他们以不一样的方式在这大山中发扬着云南建投的铁军精神。 
        2015年3月,集团在云南省政府的号召下,成立了云南建投新农村指导工作队,挂点帮扶云南省宣威市得禄乡得禄村及务乐村,并在第一时间安排集团每一个下属公司到得禄乡进行转走访。集团公司领导更是亲自来到一线慰问当地群众,并鼓励工作队队员认真开展扶贫工作。2016年,扶贫攻坚工作全面拉开帷幕。由集团总承包一部党总支副书记杨光雷同志担任总队长,建投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建投培训中心、建机厂及物流公司7家公司抽掉骨干力量组成云南建投驻村扶贫工作队,全面开展扶贫工作。 
        2017年3月,第一批驻村工作队队员完成了2年的驻村扶贫工作,集团在接到省扶贫办关于驻村队员调换的通知后,第一时间组织成立新的工作队。在公司的支持和推荐下,我成为了新工作队的一员,而我自己的家长就在得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一个方式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不能说荣归故里,但至少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次机会让我能够更近一步去了解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还记得今年3月份,建投二公司的几位领导到得禄慰问,但他们看到一个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后,几位随行的女同志情不自禁地不时回过头去抹眼泪。在我们身边也许给孩子买一个玩具的钱,就会是这里一个家庭几个月的生活费。很多人感叹着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拿着几千块一个月的工资还觉得太低,在这里几千块那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不是这次机会,从小衣食无忧的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还有那么多生活困难的家庭,还有那么多需要去帮助的人。 
        我家就在离工作队宿舍不到50步的地方,可我并没有因为离家近而脱离工作队,作为工作队的一员,我没有住在家里,而是和其他队员吃住在一起。每次队员们问我为什么不回家住,我会笑着对他们说:“我喜欢热闹,和你们在一起好玩又开心。”其实我经常对自己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回家探亲的,我不能因为生活的便利,而自私的离开工作队这个整体,我代表的是集团和公司的形象。其实哪个父母不希望每天都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妈妈经常和我说:“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没事的时候还是要经常回来。”每一次我都会敷衍地说:“我知道了。”爸爸每次遇到我都会说:“下来这么久,也不回家看看你妈,要回来和她说说话嘛。”他还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我儿扶贫,三过家门而不入。”听到爸爸这样说,其实我心里怪难受的。 
        工作队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辛苦的,偶尔我回到公司,很多同事都会问我:“小杨,你们这个扶贫到底是做些什么?怎么扶啊?”其实每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实在太多,而且很杂。集团所挂贫困户共计264户,涉及两个村的村民,每一名队员都要熟悉每一户村民的居住地点、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甚至是几头猪、几只鸡、几亩地等家庭情况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并督促他们的住房建设和产业扶持等;再一方面,集团至今共在得禄乡挂点的两个村投入了约700万的扶贫资金,现已修建了5条村中公路、德缘桥及建投桥2座桥、灯光亮化、教育扶持、爱心水窖等,惠及上万群众,集团还打造了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务乐村小岭子新农村示范点)。这些都是作为工作队员的我们要去落实的工作内容。 
        目前,集团所挂贫困户已经大部分脱贫出列,剩下的40户要在未来三年内相继脱贫,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脱贫农户不反贫,是工作队极力要做的事情。在这里,只要一提起云南建投集团,没有谁不竖起大拇指。或许,我代表不了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从心底感谢集团在家乡所做的一切,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云南建投的职工、一名扶贫工作队队员,作为家乡的孩子,我迫切希望自己的家乡能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顺利走上小康之路。我也一定会积极工作,全力以赴配合工作队完成好各项扶贫工作任务,不辱使命,坚决打赢这场扶贫攻坚的战役。

    作者 第一安装直管项目部 杨扬
    (责任编辑:杨哲)

    
    云南建投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2025 - 2028 Copy Rights 滇ICP备2021001644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3029063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
    友情链接:云南建投绿美发展有限公司 - 老挝英菲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