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0165257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你好,社会。
琢磨了很久,在新买的笔记本扉页上最终只是写下了这四个字,无褒无贬,冷暖自知。
想过很多形容词,吵闹、拥挤、浮躁、逼仄、倥偬、忉怛、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絮絮叨叨……不知怎的,前缀总归是稍稍的有失偏颇,而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才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总觉得不应该这么消极。
才过了三个月,不是不能评价,而是不敢评价。人贵自畏,举头三尺有神明,有畏惧感总归是好的。
起床,洗漱,诵读一段文章,出门,走过一段泥泞小巷,穿越拥挤的上班人潮,到办公室开始处理头绪万千的事务,吃午饭,小憩,再次开始工作,下班,吃晚饭,回家,读几页书,写一些文字,洗漱,睡觉。
回首步入社会的头三个月,从盛夏到暮秋,光阴潺潺,每天都重复着这一状态,无悲无喜,到底是一件好事。
只是重复着,不发出多大的声音,不做出多高的举动,只是践行着书上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这些不说多对、但至少没有错的道理,估计我再过二十年也还是讲不出。
租住的地方算是一个城中村,临近农贸市场,有陋巷狗吠,有顽童呜咽,有人潮嚷嚷,有汽笛喧喧;吃的饭食不差,有油盐酱醋,有米麦粱粟,有清茶止渴,有零嘴落肚;平时所娱所乐,无非“读写走思”四字,读一些元典、传奇、小品、札记,写一些客气话、牢骚话、奉承话、刻薄话,多走一些走过的路,少走一些没走过的路,思考一下自己的所舍所得。
书上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这种状态是真真让人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感觉,可惜到底是太远了。
“有多远?”
“有从我家澧水之滨到大观楼这么远!”
说到大观楼,便不得不提一件事。记得七月月底去临沧项目部的时候,直管部经理的孩子和我同乘一辆车,孩子陪母亲坐在我前面,穿过山腰云层时,她用童稚的声音背诵着大观楼长联,一遍一遍。我坐在后面,看着车窗外翻涌的云海,云蒸霞蔚,山叠雾涌,无左右鸡犬之声,只剩却虫鸣鸟啭,风呼雨唱。心旷神怡之际,只觉得读书真好;读过了书,又记住了读过的书,更好;记住了读过的书,要是还能理解书上的内容,最好不过了!
还记得车子驶过澜沧江大桥时,泊车休整。我站在岸边,看着这怒涛滚滚的澜沧江,震撼不语。一直生活在平原的我,满目所见皆是人之痕迹,常常感慨于人类的伟力,竟何以将自然改变得如此彻底,农田、水渠、道路、居所……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是层累着人类千年智慧的成果,是人对于大自然的驯化。然而在那里,我见到了大自然的桀骜不羁,被它的原始与狂野深深震撼。那奔腾在峡谷的江水,不是我所见过的那样平缓、温顺,它嘶吼着、挣扎着,好像一条困于山间的巨龙要破山而出。那是未经驯化的自然,裹挟着千军万马的风雷之势,狠狠地撞击着我可鄙的认知。
回头想来,临沧一趟,对目的地的印象十分模糊。只记得那里的工地上泥泞不堪,只记得那里的工作人员彻夜不眠,只记得那里的骄阳直炙热汗,只记得那里的风雨顷刻如山,只记得那里的蚊虫絮絮呢喃,只记得那里于我而言时乖命愆。
可就是有人甘之如饴!
书上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书上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书上说的,真是好没道理啊!
从临沧回来,想写一篇游记,记录那里的所见所闻。只是想了很久,一直没舍得动笔,到现在还搁置着,只写了前半段路上景物所感,到底是没见过大山的,看几块石头都能生出诸多莫名其妙的感触。只是后半段对于那里同事的记录,迟迟不敢草率将就。敬佩?怜悯?可惜?愤懑?……我以为这都不对。不敢称自己是读书人,但还是读过一些书,因而一直怀着一丝丝的敬畏在审视着,直到现在,都还在一直看着、听着、记着、写着,就像写我最擅长的农村和农民一样,观察了近二十年,而现在,我知道该把我的目光,投向另一个人群了。
北宋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真正的读书人,践行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读书人追求,令人望洋兴叹而又心甚往之。能“立德、立功、立言”的读书人,在古代,都是谥文正、文忠、文成的大文豪,如范仲淹,如司马光,那是簪缨世家、耕读传承的读书人楷模。至于我,读书读得不多,但是由小而大,又从湘楚大地到了云贵高原,算是有了游学的经历,“三不朽”不敢奢求,那是真真有文脉道统的大读书人的事情,我只想把眼前所见写好,写得不那么的模糊,写得不那么的艰涩。
或许,这些,就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了。
尔后的光阴,不疾不徐,跟在书记后面学着党务的种种。公文写作、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报表、云岭先锋APP、党课PPT、两万字长稿的党课教育总结、党员政治生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每一件事情都不大,但是很杂。到现在,总算知道为什么古人那么推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公安三袁的性灵小品了,那种把案牍来往脱开后的清新典致很是耐人寻味,其用情温婉隽永,其用心别开生面,读罢合页,只觉得唇齿留香。工作以前,我喜欢读传奇,读志人小说,读戏剧,读《单刀会》、《牡丹亭》,喜欢里面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痛快淋漓、勾心斗角,总觉得能从里面揣摩人心、厘清世情,而现在,倒是喜欢上了山水小品、茶经瓶曲、佛论道语,也算是一个不知好坏、也不论好坏的改变。
工作以来,遇到了很多人,从新员工培训开始,一直到国庆结束。他们身上,各有特质,一样米百样人,终究还是一句不错的话。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是风风火火的郭姐,直管部内外忙个不停;办公室对面的,是二师兄,“文质彬彬”一词评价过高,我以为“文质疏朗”还是不错的;还有小国哥、小宇哥、高杨哥、娜姐、苹苹姐……办公室里的气氛,端的是睦风软雨。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书记,自结识以来,相处三个月,跌跌撞撞的处理着纷繁庞杂的党务,都是她在指点。党务而言,其实说不上难,只是初次接触,又有着诸多规矩,再加上作为一个新人的畏惧心理,这其中的艰涩不难体会。书记的帮助,就像是一场东风,不急不忙,不满不溢,只是刚刚好。
最近读书,看到两句话,很有意思,一句是“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一句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书上有“圣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善人”,都好,只是很高远,像是金玉镶身的庙观偶像,而所幸,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不用太好,刚刚好足矣。
前半个月,公司领导到我们直管部的一线项目部进行中秋慰问,节假日在家的我被安排写新闻报道。我从正午出发,晚上八点左右才到家。回来的路上正值大雨倾盆,小巷子里的积水淹过小腿肚。当时,满肚子的牢骚怨怼,现在想来,却是羞愧不已,“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啊!想一想临沧的同事、想一想领导们的远虑近忧,自己到底是眼高手低了一些,一不小心竟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以我眼观人物、以我心感世情,书上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书上的这一句话,说得真好!
忙着忙着过了三个月,其实学得不多,无非是业务流程的熟悉,甚至诸多东西,竟然都有了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倒是省心省力。而做痕迹资料,更多的是像写笔记一般,不要把日子过得那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风过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潭不留影”这是形容人的心思应当要如羚羊挂角、心无挂碍,但是为何一向清高的读书人都还是要追求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呢?到底是求一个痕迹罢了。所以我一直都将每一份文字作业都视作是一个很神圣的过程,而且于我而言,毕竟念了十六年的书,说不上难,甚至不求那些瑶章藻句、文语华篇,公文写作的样式,学以致用罢了,求的是一个驾轻就熟。只是三个月来的付出不多,收获不少,到底是一个磨合期,新鲜感、挫败感、奋发感、茫然感……诸多感觉猛然间铺天盖地的涌来,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这其中做人的道理学得不少,处世的道理也学得不少,书上的道理和实际的事情两相映照,更能理解得透彻、镌刻得深切,这种感觉很玄乎,但是却又是十分的踏实,就在平时一件件的大事小事之中,记着、学着,春风化雨、细腻无声。
回首过往,每天穿梭于吆喝声中,倒也觉得不错,至于和大学里文风郁郁的情景相比谁更好,估计很难吃得准。
站起身,望了一眼窗外,夜雨簌簌,昆明的秋季,好多的雨,好凉的气温!
罢笔,突然心血来潮的看了一眼自己三个月前写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隔着时间长河回头望向三个月前的自己,只觉得彼端的自己丰姿摇曳,那一岸有花开满树,灼灼生姿。
三个月过去,到底还是那个社会,又似乎,变得好了一点点。
合上笔记本,看了一眼扉页上的四个篆文大字,感觉有些温暖,略高于体温。
“你好,社会!”
作者:第八直管项目部 汪健